共工新闻社8月26日电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加快,许多传统手艺在乡间焕发出新的生机,而理发店作为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村民们的日常与情感。在海南三亚崖州区的南山村,就有这样一家朴实却充满温度的理发店,它不仅为村民提供便利,更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这次,我因项目驻地位于南山村,有幸结识了这家理发店主。初到村里发现家家都没有大门,住过一段时间才知道这是“夜不闭户”,南山村不大,背靠南山、比邻大海,椰林掩映、民风淳朴,理发店就坐落在村口一棵老榕树下,门面简单,却打扫得干干净净。每次路过,总能看见几位老人坐在店外闲聊,孩子们奔跑嬉戏,一派宁静祥和。
店里的老师傅姓符,是本地人,从事理发这一行已经十多年。他手法熟练,待人亲切,一边理发一边和客人唠家常,熟悉的海南口音里透着浓浓的乡情。“天热,剪短些舒服。”符师傅总是这样细心地建议。通过聊天得知,他是黎族人,土生土长在这,一对儿女也都在村口上小学,平时在理发之余也会帮助父母种植槟榔树,理发店也就成了家里主要的生活来源。
“你们是来崖州区建项目的吧?”有一天,符师傅一边为我理发,一边笑着问。“您怎么看出来的?”我有些惊讶。
“村里人我都熟,新面孔一看就知道,再说在崖州区做工程的很多都在我们村租房子,你们租的是苏家二儿子的房子。”他语气温和,眼神里透着智慧。是呀,在这个宁静的村落里,谁家来了客人,谁是新来的建设者,村里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中交一航局三亚深海科考码头项目部老张是一名试验员,岁数年长了些且十分怕热,大概每20天左右就会光顾村里的理发店,他说:“这块天气比北方炎热时间长且温度高,得总来理发,整理得利利索索,才能干活清爽带劲。”项目部很多同事都是这儿的常客,经常组团过来理发,大家会一边理发一边和符师傅聊几句家常,了解一下本地风俗习惯和有趣故事,理发后在旁边小卖铺吃着雪糕,打闹嬉笑中在村里走着,仿佛一天的疲惫都被剪去了,这也许就是村头“悠然见南山”意境之所在吧!
“我们不懂你们工程上的事,但知道你们是为海南自贸港、三亚崖州区发展建设出力的,辛苦了。”符师傅的话语朴实却充满敬意。他接着说:“你们来了以后,村里也热闹多了,我们还盖起了民宿、出租了房屋、开起了小卖铺,大家收入高了,我这小店理发的年轻人也多了,谢谢你们啊。”听到这里,我心里涌起一阵暖意。
这把理发推子,推去的不仅是头发,更是疲惫与隔阂;留下的不仅是整洁,还有深深的乡情和信任。在这个温暖如春的南山村里,理发店不再只是一个寻常的店面,它是故事的汇集地,是温情的传递站,让我们这些外来的工程人,也找到了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