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8月25日电(通讯员 姜文强)豆大的雨点砸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泥浆顺着裤腿往下淌,在靴底积成小小的泥洼。清晨,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烟台项目部石岛湾华能扩建厂区的工地上,一条关乎整个厂区安全的“生命线”正顶着连绵阴雨破土动工——消防管道敷设工程必须赶在台风季来临前取得突破,否则整个厂区消防体系将形同虚设。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工程”,实则藏着千钧重担。施工图纸上红笔圈出的精度要求刺得人眼睛发紧:管道轴线误差不得超过三十毫米,高度波动必须控制在二十毫米内。“这相当于千米管道要像尺子般笔直,差一丝都不行。”技术主办王永强蹲在泥地里,手指划过图纸上的轴线标记,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地下更是危机四伏的“雷区”。既有管线在泥土中盘根错节,热力管、给水管、燃气管密布,稍有碰撞就可能引发管线受损。同时,破碎原有道路、重新铺设砂石层,特别是谨慎穿越二百二十伏电缆线,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深夜时分,台风“竹节草”带着呼啸的狂风骤雨突袭而来。瓢泼大雨砸得人睁不开眼,工地瞬间变成泥潭,深褐色的泥浆没到脚踝,每走一步都要费尽全力拔腿。凌晨两点,一台挖掘机履带在泥里空转,车身无力地发出刺耳的轰鸣,项目一度陷入停滞。
“这样不行!”王永强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安全帽下的眼睛布满血丝,“地这么湿,再挖就陷下去了,得另想办法!”他的雨衣早已湿透,贴在身上勾勒出消瘦却挺拔的轮廓。?
机务科长朱世威带着安全巡查组钻进最危险的低洼区。他弯腰钻进临时搭建的防雨棚,眉头拧成疙瘩:“立刻加固低洼地区防护栏,再加三层警示带!”雨水顺着他的安全帽檐往下滴,在胸前汇成细流,顾不上擦,手指在应急预案上飞快圈画:“救生衣必须人手一件,临边区域救生圈确保可用!”?
绝境中,团队的智慧在雨夜闪光。“机械挖表层,人工精修底!”针对管道敷设开挖过程中面对的土质难题,项目团队在临时会议上一致讨论决定使用“机械+人工”接力开挖策略:机械高效清除表层土方,挖至关键三十公分深度时切换人工精细挖掘,既规避了机械扰动电缆的风险,又确保了管道基础的精准平整。
经过二十余天的艰苦攻坚,8月17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最后一节管道精准对接。王永强颤抖着将水平仪贴在管壁上,红线稳稳居中的瞬间,他突然蹲在地上,双手插进湿漉漉的泥土里,肩膀止不住地抽动,眼睛却在看到合格数据的那一刻笑出了泪花。
新铺设的消防管道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每隔五十米就有一个锃亮的消火栓傲然挺立。王永强翻开施工日志,雨水泡软的纸页上,“电线管必须敷设于水管上方”的字迹被描了三遍,墨迹晕染却笔笔坚定。
“这个工程不大,但却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项目负责人杜世德站在管道旁,指尖划过管壁上的焊缝,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泥点,“你看这些焊口,都是弟兄们一点点盯着焊完的。”风掠过厂区,新管道里水流奔涌的声音清晰可闻,像极了生命跳动的脉搏。?
这条在风雨中抢通的消防管道,是用三十毫米的精度、二十天的坚守、无数双磨破的手套铺就的胜利之路。当暴雨再临,厂区的灯光依旧明亮,因为这条“生命线”早已在泥泞与风雨中,为安全筑起了最坚实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