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渤海湾的秋夜,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掠过黄骅港。当日历翻至10月15日零点,潮水刚退露出混凝土桩帽的轮廓,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黄骅9号10号泊位项目部测量班长王勇便带着班组踏入这片被月光浸染的滩涂。他们要在凌晨6点涨潮前,完成9号泊位最后6个桩帽的定位测量,这是贯通港口“血脉”的最后一道精度关卡。
星光下的测量仪泛着冷光,王勇半跪在临时搭建的钢平台上校准全站仪。每一次涌浪都会让仪器产生毫米级晃动,他必须抓住浪隙间的3秒稳定期捕捉数据。“就像在颠簸的甲板上穿针,”他对着对讲机提醒搭档王东兴,“棱镜杆左偏5厘米,等这波浪过去再读数。”黑暗中被海水浸湿的桩帽表面反光微弱,二人凭借多年默契,用红外射线在夜空中织出一张无形的坐标网。
项目进度表显示,9号泊位已完成98.83%的主体结构,但最后的1.17%正卡在潮汐的咽喉要道。测量班将潮汐表背得滚瓜烂熟:每日仅有退潮后的6小时窗口期,且水深低于桩帽0.5米时才能作业。当王东兴发现潮位标尺上升了10厘米,立即打出加速手势:“潮水两小时漫桩,必须压缩单点测量时间!”二人改用“跳跃式布点法”,将常规15分钟的单桩测量压至9分钟。
王勇的仪器箱藏着这场攻坚战的缩影,防潮硅胶包已吸饱水汽,全站仪支架上留着海盐结晶。最令人动容的是箱盖内侧贴着的泛黄照片,盛夏午夜里,测量班站在齐腰海水中护住设备的合影。“那次潮水来得太快,我们轮换着把仪器顶在头上蹚回岸边。”如今照片边缘卷曲,但团队成员眼中仍燃着同样的光。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最后一道桩帽坐标录入系统。返程时,海水已吞没来时的足迹。王勇望着晨曦中的泊位轮廓感慨:“测量员像候鸟,总在人群未醒时工作,在喧嚣来临前离开。”但数据不会说谎,591个预制构件安装误差均控制在3毫米内,为后续吊装打下坚实基础。
潮汐日夜往复,而建设者的精度将永远镌刻在这片海湾。当万吨巨轮未来在此靠泊时,不会有人知道某个秋夜曾有两束红光在浪尖起舞,但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坐标,撑起了通江达海的宏伟蓝图。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