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清晨六点半,中交一航局一公司石家庄太平河项目部的食堂飘着小米粥的香气。安全员张卫光坐在角落的餐桌前,左手拿着馒头,右手接起电话:“新进场8名工人的安全交底,等会儿我在3号门等他们。”餐盘边的笔记本上,潦草地记着“基坑支护巡检”“灭火器压力值复查”等关键词。这个被工友称为“光哥”的中年男人,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安全管理的时钟永远比工地快半小时”的信条。

每日例会上,张卫光从工装口袋掏出的笔记本已卷边发黄。当其他人用PPT汇报时,他坚持手写记录,“7月3日,2号楼临边防护缺口须加横杆”“塔吊螺栓紧固标记需更新”。这些简短的句子像密码本,背后关联着无数惊险的瞬间。曾有新员工质疑这种传统方式,直到某次基坑坍塌预警中,他迅速翻到三个月前记录的“边坡渗水异常”,及时疏散了作业人员。工人们说:“光哥的本子就像护身符,每道皱褶都是经验的年轮。”

工地上的张卫光像一部活体扫描仪。在脚手架区域,他指尖划过扣件听到异响,立即叫停整改;在配电箱前,他蹲身观察接线颜色,防止相序错误;甚至午餐时间,他也会突然指向高空作业车:“吊篮里的工具没固定,马上撤下来!”这种无死角的巡查,源于他总结的“三勤法则”:腿勤(每日步行3万步)、眼勤(关注动态风险)、嘴勤(即时提醒)。工长打趣道:“光哥的出现频率,比GPS定位还准。”

深夜的办公室,张卫光将白天拍摄的隐患照片导入系统,电脑光映着他专注的脸。安全日志里不仅有“护栏倾斜15度”等冷数据,更有“钢筋工老李女儿高考,近期注意力需重点关注”的暖记录。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使项目连续保持800天零事故纪录。当他最终合上笔记本,窗外的太平河倒映着星光。正如他常说的:“安全员是守夜人,微光也能照亮回家路。”

如今,“光哥”已不再单指张卫光。他培养的年轻安全员学会了“笔记本工作法”,项目创新推出“安全积分超市”,工人纠正隐患可兑换劳保用品。太平河的水面上,晨光正穿透薄雾,映照出建设者们的安全帽阵列。这束起于青萍之末的微光,终成守护生命的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