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当最后一段混凝土护岸融入大西洋的潮汐中,努瓦迪布海湾的渔业监测码头如银色臂弯环抱碧波。这座由中国路桥承建、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参与施工的西非新港,正悄然改变着毛里塔尼亚的渔业生态。从软基处理到文化融合,毛塔项目部团队用三年时间书写了一段跨越重洋的工程传奇。

面对厚达12米的淤泥质海底地层,传统重力式结构如同“在豆腐上砌墙”。项目总工带领技术团队开展278次海底勘探,绘制出精细的地质三维模型。最终创新采用“钢管桩+钢板桩”组合方案,钢管桩如定海神针般穿透软土层,钢板桩则像梳齿般锁住岸线。更巧妙的是,团队利用潮汐规律设计作业窗口,涨潮时船舶定位,退潮时焊接加固,使每日8小时限工作制转化为“潮汐时钟”上的高效节拍。

西非沿岸的强腐蚀环境让混凝土耐久性面临严峻考验。项目实验室经过91次配比试验,研发出抗氯离子渗透的海工混凝土。在泵送施工中,技术团队打造出“血管式”输送系统:通过智能温控保持混凝土活性,配合脉冲增压技术,实现800米超长距离连续泵送。现场工程师形容:“这就像让混凝土在管道里冲浪,既要保持流速又要防止离析。”最终浇筑体强度离散系数控制在0.15以内,堪称海洋工程中的精度奇迹。

码头上,当地青年巴塞尔正用中文指挥吊装作业。三年前他还是渔村青年,如今已成长为能独立操作全站仪的技术员。项目推行的“双导师制”让中方师傅与法语翻译协同教学,将复杂工艺拆解为可视化步骤。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培育,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毛塔项目部联合职业院校开设焊接、电工培训班,结业学员被当地企业竞相聘用。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使项目本地化用工比例达70%,远超合同要求的30%。

码头建成后,其配备的卫星遥感监控系统能实时追踪200海里内的渔船动态。当地渔业局长赞叹:“以前遭遇风暴只能靠经验判断,现在通过码头雷达系统可提前6小时预警。”而创新的珊瑚移植计划更显匠心,建设期间移植的3000株珊瑚苗,如今已形成新的生态群落,吸引鱼群聚集。这种工程与生态的共生,正是现代港口建设的最高境界。

夕阳下,渔船沿着新建的航道有序归港。码头灯塔的光芒扫过中毛两国建设者共同浇筑的混凝土岸壁,照见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座连接文明与希望的跨海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