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8日电 渤海湾的晨雾中,最后一根58.5米长的预应力混凝土方桩如定海神针般沉入海底。在黄骅港9号10号泊位施工现场,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黄骅港9号10号泊位项目部以提前12天的速度完成全部1926根水上沉桩,这场与潮汐赛跑的战役,为10万吨级泊位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春节刚过,项目团队便开启“潮汐时钟”工作模式。面对今年10月底必须具备靠船条件的军令状,他们将沉桩任务分解到每日19小时作业区间。最紧张时,打桩船与运输船在狭窄水域跳起“双人舞”,方桩运输需精准匹配打桩节奏,任何延误都会导致链式反应。项目经理创新采用“潮汐窗口计算法”,利用每日平潮期进行高精度沉桩,创下单日沉桩24根的纪录,相当于每小时完成一根重量超60吨的巨桩植入。
“这不仅是沉桩,更是海上调度的挑战。”技术负责人指着航迹图解释。项目部提前打通进港30海里通道,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协调商船航线。更巧妙的是“桩基供应链”优化,根据打桩顺序倒排运输计划,使方桩抵达现场时混凝土强度恰好达到施工要求。这种无缝衔接的运输布局,不仅有效减少船机待命时间,也直接节约了成本。
面对62.4吨重桩的吊装风险,项目团队采用“双预警机制”,即气象预警提前48小时调整施工计划,海事预警实时监控航道船舶。在一次突发大风前,他们果断停止作业,并将打桩船移至避风锚地。次日巡查时发现,原施工区域浪高已达2.5米。“如果当时强施工,后果不堪设想。”安全员望着恢复平静的海面感慨。
这些深入海床的桩基如同巨型钢琴键,奏响了沧州渤海新区临港产业的交响乐。可以想象,当首批化肥货轮靠泊时,这12天抢出的时间,将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