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8日电 因“苏超”而热度攀升的苏中平原,东台至兴化高速公路建设现场捷报频传,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承建的一标段箱梁预制及架设任务相继顺利完成。而这背后,是一场融合智能制造、精密物流与人文关怀的现代化工程实践。

面对939榀多规格箱梁预制任务,项目团队打造“移动台座+液压模板+鱼雷罐+布料机”的智能生产线。这条流水线像精密钟表般协同运作,移动台座承载梁体流转,液压模板自动校准角度,鱼雷罐精准输送混凝土。智慧梁场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每个环节,使生产效率提升35%,人员投入减少20%。

质量管控更显匠心,太阳能喷淋系统根据温湿度自动调整养护节奏,自行式防撞护栏台车实现无痕作业。最终检测数据显示,梁体强度合格率100%,表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真正做到“内实外美”。

运输环节堪称“移动的精密艺术”。每榀重达百吨的箱梁需穿越40公里复杂路况,涉及5条省道交叉口和12个村镇路段。项目部组建党员护航专班,实行“两班倒”跟车制,箱梁安全运输率达100%。技术员胡彬的施工日志记录着细节:“途经陈堡镇弯道时,车速降至15km/h,检查绑带牢固。”

项目部将“党建+安全”理念植入每个环节。2025年初签订582份安全责任书,细化到每个岗位,创新发放“三卡一标准”(安全操作卡、风险告知卡、应急处置卡、行为标准),让安全规范可视化。架桥机上安装的倾角传感器和远程监控系统,如同给设备装上“数字感官”,实时传输振动、位移数据至指挥中心。

这条公司在江苏区域建设的首条高速公路,不仅承载着交通强国的梦想,更将技术创新及信息化手段应用在实践中,彰显了项目团队“匠心筑品、聚力筑梦”的工程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