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9日电  岭南,潭洲水道波光粼粼,白鹭掠过如画的水面。在这片佛山市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旁,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顺德伦桂路项目部的建设者们,正以创新科技守护着一泓碧水。面对沉管隧道每日5.83万平方米混凝土养护产生的巨量废水,团队自主研发的“三级沉淀”循环系统,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项目伊始,团队就立下“零污染”军令状。但沉管养护需每日10次喷淋、每次持续30分钟,传统自来水养护不仅浪费资源,更可能影响水源地水质。副经理常青提出抽取地下水方案,但检测显示水质不溶物超标。总工张怡戈坦言:“就像用含沙的水浇花,不仅无效还可能损害结构。”这场与水质标准的较量,催生了循环系统的创新。

团队巧妙利用现场地理特点,构建“降水井-水沟-双级储水罐”过滤体系,地下水先经天然水沟沉淀泥沙,再入储罐二次沉淀,最后通过三级罐体精滤。工程师们像调理中医方剂般调整流速与沉淀时间,使水质达到养护标准。更创新的是,他们将使用后的养护废水回收,重新注入系统循环利用,形成闭环保水环。

系统运行后,养护水合格率100%,还拓展用于场地冲洗、路基洒水。经测算,每年可节约水资源数百万吨,相当于填满400个标准游泳池。项目经理徐波表示:“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

如今,潭洲水道依旧清澈如初,项目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建设的生动注脚。这片碧水见证的,不仅是混凝土沉管的精准下沉,更是中交一航建设者用科技守护生态的坚定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