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9日电  夕阳西下,努瓦迪布的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轻柔地拂过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毛塔项目部的宿舍区。结束了一天的灶台忙碌,厨师陈建锋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休息,而是心血来潮地走向海岸,他想亲眼看看即将竣工的渔业监测码头。这片他用锅碗瓢盆默默支持了数年的工程,此刻在暮色中呈现出别样的壮美。

码头施工现场已褪去白日的喧嚣,机械轰鸣声被海浪拍岸的节奏取代。一排排新安装的挡浪墙如忠诚的卫士般屹立,在晚霞映照下泛着金属光泽。正当陈建锋沉浸在这片宁静中时,船员陈涛的招呼声打破了沉默:“陈厨?您怎么来这边了?”老陈笑着解释:“想来看看大家的心血结晶。”两人站在堤岸上,陈涛指着码头轮廓说:“很快这里就能停靠海岸警卫队的船只了,这片海会变得更安全。”

陈建锋请同行同事为他拍照留念,背景是延伸向海的码头和绚烂的晚霞。“得让家里的媳妇孩子看看,”他整理着工装笑道,“让他们知道我在非洲参与建造的工程什么样。”镜头定格的那一刻,这个平日与油烟为伴的厨师,眼中闪烁着与工程师无二的骄傲。他细细抚过护栏的焊缝,仿佛能感受到团队日夜奋战的温度。

返程途中,陈建锋回想起自己的日常工作,凌晨四点生火熬粥,正午顶着高温送餐到现场,深夜为加班同事准备宵夜。虽然不曾直接操作机械,但他的每一道菜都化为建设者的能量。“我的铲子和他们的焊枪一样,都是在守护这座码头,”他感慨道,“只不过我守护的是大家的胃和心。”

夜幕彻底笼罩海面,码头灯光次第亮起。陈建锋踏着轻快的步伐返回食堂,心中已规划好明天的菜单,要用最拿手的红烧肉慰劳这些海上筑梦的战友。在这片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海岸线上,正是无数个像他这样的平凡坚守,共同编织着中国交建“一带一路”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