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神州同庆,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6华诞。76载风雨兼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国家发展筑牢制度根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推动法治建设守正创新,既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护航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法治创新首要在理论立根,把握“十一个坚持”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与实践路径,其中“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我国法治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的最大区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法治的根本立场 。新时代的法治创新,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比如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提炼原创性概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让法治理论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法治创新关键在实践破题,回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76年来,法治建设始终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如今面对数字浪潮,更需推动法律体系数字化转型。从在线诉讼成为主流诉讼类型,到微信等数字证据纳入司法体系,司法实践正主动适应技术变革 。同时,要以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清理妨碍统一市场的规定,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产权,通过“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实现改革与法治协同推进。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要深化司法为民实践,让公平正义可感可及。
法治创新还需在格局拓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涉外法治建设成为重要课题。要运用国内国际两个规则体系维护国家利益,在数据跨境流动、国际数字治理等领域提出中国方案,将司法实践中的标志性案例转化为国际法治话语资源 。同时持续加强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为涉外法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76年法治建设的辉煌成就,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正确性。新时代的法治创新,不是对既有体系的颠覆,而是在守正基础上的迭代升级——守的是党的领导、人民立场的根本方向,创的是适应时代、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
站在国庆76周年的历史节点,法治创新的号角已然吹响。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以理论创新夯实根基,以实践创新破解难题,以格局创新服务全局,必将建成更加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法治保障,让法治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四川省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吴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