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记者龚全元)雅加达往东200公里,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印尼高速公路项目部办公室里,预算员杨行航与属地员工Husein的友谊,正随着糕点的甜香悄然生长。当杨行航打开从家乡带来的桂花糕时,Husein眼睛一亮,随即从包里取出裹着椰丝的传统千层糕。两种甜点在桌上相遇,犹如两种文化在舌尖共舞。
他们的友谊始于一场关于甜品的意外对话。某次工期协调会后,Husein看到杨行航电脑屏保上的月饼图片,用生硬的中文问:“这个,甜?”杨行航顺势分享起苏式月饼的酥皮与广式月饼的油润,Husein则兴奋地描述印尼千层糕如何用椰浆和香兰叶制造层次。自此,不定期举办的“甜品交流会”成了默契。中方员工带来绿豆糕、麻薯,印尼同事准备煎香蕉、椰浆球,餐盒盖成了临时展台。
这种甜蜜交流悄然改变着工作氛围。当遇到计价标准分歧时,杨行航会先说“先尝尝新到的龙须糖”;Husein在审核报表发现疑问,也会泡好茉莉花茶再温和提出。
项目部的厨房因此焕发新生。中方厨师向印尼帮厨学习用香蕉叶包裹糕点,属地员工则迷上了豆沙包的揉面技巧。当斋月来临,杨行航和同事们凌晨三点帮穆斯林朋友准备封斋甜点;中秋时节,Husein带着家人与中方团队共做月饼,把榴莲馅包进传统饼皮。这种互动甚至催生了“糕点外交”,让甜蜜成为高效沟通的润滑剂,大家表示:“我们曾用计算器核对数据,但真正算清友谊的,是这些共享的甜味时刻。”
如今,杨行航的办公桌上仍摆着Husein送的雕花木盒,里面分格存放着两国的传统糕点。每当新员工入职,他都会打开盒子说:“看,这就是我们打通友谊道路的证明,不仅有味蕾还有心灵。”
 







 
 海报分享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