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8月8日电 “左移2毫米!”24岁的周子剑趴在炙热的桥墩上,透过水准仪紧盯支座垫石标高。身后30岁的师父漆彦鹏微微点头。这对在一航局石港铁路项目结缘的师徒,用0.1毫米的精度追求,诠释了新时代工程人的“传帮带”。
技术大拿的“靶向教学”
漆彦鹏是项目部有名的“连续梁专家”。大专学历的他凭实战斩获5项技术荣誉,带徒却像精密施工:针对周子剑“规范理解不深”的短板,他定制每日一题、每周一测、每月考核的进阶计划。从识图算量到混凝土浇筑振捣,徒弟的笔记本三个月就写满了技术要点。“教他就像当年师父教我合拢连续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党员徒弟的跨界跃迁
2024年刚毕业的党员周子剑,在师父带领下3个月掌握全站仪操作。当别人惊叹他“独立完成标高测量”时,他却主动申请转岗商务。“师父说技术是骨架,成本是血脉。”2025年参加公司AI赋能工程培训后,他带着技术底子扎进合约部,用算法优化土方计量,为项目节省成本超百万。“是师父教会我:人生坐标不只有X/Y轴,还有更多维度。”
当技术匠心遇见AI时代
从测量放线到商务建模,这对师徒的传承打破传统边界。漆彦鹏把现场经验凝练成12份工艺总结,周子剑则用编程将师父的“现浇梁成本控制法”转化为数字模型。项目部会议室的墙上,“技术交底比武三等奖”证书与“商务创效先锋”奖状相映生辉——这是传统匠艺与智能新时代的完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