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国际 看点 纪实 社会 独家 热点 财经局 共工交通 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共工文化

650万人走了50年的回家路,60年走完200里的祭祖路:台湾光复致敬团泣祭黄帝陵

2025-07-14 来源:共工新闻社 阅读: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台湾朋友

2025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百团大战纪念馆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勉励广大青少年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壹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

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历经20万次血战(包括大规模会战、中小型战斗及游击作战),视死如归,血染山河。面对浩如烟海的英雄事迹,心中满怀崇敬,谨在此略陈两例,以表万一。1938年10月,东北抗联妇女团为掩护主力西撤,在乌斯浑河畔遭千余日伪军合围。指导员冷云率7名女战士(最小13岁)放弃渡河,主动开火吸引敌军。弹尽后挽臂踏入刺骨河水,高唱《国际歌》、八女沉江殉国。这些英雄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北京密云农妇邓玉芬,将丈夫与五个儿子全部送上前线抗日。亲人相继战死,她独自支撑家园,将最后存粮留给八路军伤患,家中成“抗战休息站”。1945年胜利日,她含泪告慰亡亲:“咱们赢了!”临终遗言:“埋我在大路边,我要看著孩子们回来”……她们与张自忠、左权、戴安澜、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赵登禹、佟麟阁、吉鸿昌、郝梦龄、陈怀民、刘老庄八十二烈士、谢晋元(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狼牙山五壮士等等展现了中华儿女众志成城、血战到底的气概,是在抗战中大陆3500万伤亡军民的英雄代表,徐骧、姜绍祖、杨紫云、吴汤兴、吴彭年、林昆冈、简大狮、柯铁虎、林少猫等是抗战中台湾65万牺性(其中40万百姓被日军屠杀)军民的民族楷模。

澳门在抗战中闪耀著许多动人故事,1941年香港沦陷,香港等地共有30多万难民(其中有不少专家、学者、文化人士、商人)先后涌入澳门,难民人数达到澳门居民的二倍,50万人拥挤在当时只有十几平方公里土地的澳门,澳门这一伟大的历史图景,体现了在危难时刻,中华儿女总是守望相助,这是爱的光辉,这是血脉里的温良,这是骨子里的担当,这是五千年文明滋养出的仁心。澳门儿女不张扬,却如春风化雨;不惊天动地,却让苦难退让。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大爱:以凡人之躯,行慈悲之事;用千万盏微光,照亮整个民族的苍穹。澳门社会竭尽所能支援东江抗日纵队,澳门籍东江纵队战士中有47人牺牲,80余人负伤致残。”澳门南丁格尔”李淑明放弃医院工作,带著医疗器械奔赴前线,最终为掩护伤患牺牲;渔民郭强带著自家渔船加入部队,独创”渔获藏军需”突破封锁;报务员陈志明破译日军密码,建立秘密通讯网;濠江中学校长杜岚组织学生制作800多个慰问袋支援前线;柯麟、柯正平兄弟在镜湖医院秘密救治300多名抗日志士。叶挺将军、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事迹家喻户晓、名垂青史。何贤、马万祺、崔德祺、高可宁、傅老榕、梁彦明、赵斑斓、梁后昌等澳门先辈连同无数无名者,用各自特殊方式诠释了澳门人的抗战精神:在澳葡政府 “中立”屋簷下,爱国的热血同样沸腾。

黄帝陵前的四通石碑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

在黄帝陵轩辕庙前,矗立著仿汉阙式的四通石碑。前方并排而立的分别是“澳门回归纪念碑”和“香港回归纪念碑”。在其侧后方约五米处,还矗立著造型和体量基本一致的两方石碑,依次是“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黄陵谒祖祭文碑”和“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

这四通石碑都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重大事件的见证者。2006年竖立的“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见证了台湾同胞跨越六十年的祭祖与回家之路。

后排右侧为“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香港共工社发

日本战败,台湾光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

时任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庄严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终结日本在台湾50年的罪恶殖民统治,台湾回家了。

消息传出,台湾民众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高举“重归祖国怀抱”的标语涌上街头,焚烧日本国旗,高呼"中国万岁"。台北街头顿时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台湾人民庆祝台湾光复。香港共工社发

丘念台(抗日英雄丘逢甲之子)望着街头喜庆人群,心情却是复杂的。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他深知,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所造成的文化断层和语言差异是巨大的。能说流利国语的不多,许多年轻人从小接受日式教育,对祖国的认知仅停留在课本上。光复后既为回归祖国感到欣喜,又因文化隔阂而感到迷茫。

致敬团的发起:丘念台与林献堂的共识

丘念台提议:"台湾既已光复,当组织代表团赴大陆,向中央政府表达台胞忠诚,同时让祖国同胞了解台湾这五十年的苦难与抗争。"这一提议立即得到台湾民族运动领袖林献堂的响应。

林献堂(左)与丘念台(右中)。香港共工社发

丘念台与林献堂经过数月筹备,最终选出15人组成致敬团,分别是:台中新当选国民参议员林献堂、台北县瑞芳镇长李建兴、新竹大同公司董事长钟番、新竹台湾省参议员林为恭、新竹县参议员姜振骥、台中市议长黄朝清、台中市人民自由保障会委员叶荣锺、台南市教济院院长林叔恒、屏东市议长张吉甫、台北律师公会副会长陈逸松、金融界人士陈炘、著名教育家丘念台、台湾士绅陈宰衡、社会活动家李德松、最年轻的随团秘书林宪(28岁)。

这是一场跨越海峡的祭拜之旅,更是台湾人民向全世界宣告认祖归宗、回归祖国的庄严仪式。

跨越海峡的归途:从台北到南京

1946年8月29日清晨,致敬团成员齐聚台北松山机场。数百名民众自发前来送行,有人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有人挥舞着自制的国旗。林献堂发表简短讲话:"此行不仅代表台湾同胞向国民政府致敬,更要让祖国知道,台湾人的心从未离开过中国。"

1946年8月29日,台湾光复致敬团出发前在机场留影。香港共工社发

8月31日,南京紫金山松涛阵阵。中山陵前,丘念台仰望祭堂正门上用福建青石镌刻的“天下为公”的石匾,想起父亲丘逢甲的临终嘱托:“待山河重光日,替我向国父陵前叩首。”

林献堂凝视中山陵旁的苍松翠柏,率众肃立,宣读祭文:"维台湾重归祖国之年,我团敬谒陵前......台湾沦陷五十载,今终重归祖国,此皆先生革命精神所感召。"闻听此言,众人无不热泪盈眶。

叶荣锺为此赋诗:“云海茫茫路几千,首都今日拜先贤。瓣香默祷邦基固,不诉辛酸五十年”。

晋谒国民政府:献旗与献金的深意

1946年,“台湾致敬团”在南京与于右任合影。香港共工社发

9月1日,国民政府为光复致敬团举行欢迎仪式,林献堂在会上表示:“应知台胞在过去50年中,不断向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壮烈牺牲,前仆后继,所为何来?简言之,为民族主义也。”“我们六百五十万的台胞,虽然在日本压迫之下,但没有一天忘记祖国”。这些话道出了台湾儿女对祖国母亲血浓于水的依恋之情:是割不断的血脉呐喊,是最深沉的山河守望。

他们还献上精心准备的礼物:一面绣有"国族干城"的锦旗(注:该词源自《诗经》,"干"为盾牌,"城"为城墙,比喻国家民族的坚强捍卫者、守护者)、以及5000万元法币的献金,用于抚慰抗战烈士家属。国民政府回应道:“台湾同胞对祖国之热情与赤诚,祖国大陆必永志不忘”

遥祭黄帝陵:一场未能成行的仪式与它的深意

丘念台说:"祭黄帝陵是要向全世界宣告,台湾人永远是炎黄子孙。"当地报纸用"千载一逢的民族盛事"来形容这次祭祖活动。

9月10日,当致敬团准备启程前往黄陵县时,不料陕西连降暴雨。据《陕西省志》记载,关中地区爆发山洪,通往桥山的道路多处坍塌。黄陵县长紧急来电:"陵区山体滑坡,祭祀场所被淹,为确保安全,建议暂缓行程。"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林献堂与全体团员经过彻夜讨论,最终决定:在距黄帝陵二百里外的耀县(今铜川耀州区)举行遥祭仪式。

1946年,致敬团在耀县遥祭黄帝陵。香港共工社发

1946年9月12日上午,遥祭仪式在耀县中山中学体育场举行。陕西省派专员送来黄帝陵的黄土和柏树枝,置于祭坛中央。祭台上悬挂“台湾光复致敬团遥祭黄帝陵寝仪式”横幅,大雨初歇,场地泥泞,在场六百名文武官员、士绅及学校师生整齐列队。致敬团在盛大的遥祭仪式上宣读了祭黄帝陵文:

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

(1946年9月)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九月十二日,台湾光复致敬团代表台湾六百五十万同胞,脱离日寇统治,重归祖国版图一周年之期,特从万里海外,飞归我中华民族发祥故土秦陇之郊,志切趋陵,憾为雨阻,相距二百里,未厥前行,谨以心香祭品遥祭于我民族奠基远祖轩辕黄帝陵曰:

缅我民族 肇源西疆 涿鹿一战 苗蛮逃荒

南针历数 书契暨桑 武功文化 族姓斯展

贤杰继起 周秦汉唐 内安外攘 国土用光

追尊远德 国祖轩皇 遂於明末 郑氏开台

闽粤汉裔 东渡海限 驱荷抗清 披劈草莱

声威远被 祖业不废 亘三百载 物阜民方

甲午不幸 乃沦倭寇 弹尽援绝 民主奋斗

五十年来 惨苦痛疚 压迫剥削 欺聚骗诱

向往故园 日夜祈救 八年战争 民族更生

旧耻尽雪 旧土重享 自由解放 全台欢庆

察功族德 日月光明 时将周岁 特向告祭

稍致微敬 远溯先世 天雨阻道 期复难衍

二百里程 乃不能前 郊原布祭 瞻望缠绵

桥山苍苍 河渭汤汤 千秋远祖 尚其来飨

全篇祭文情真意切、慷慨激昂,向世人宣告“台湾六百五十万炎黄子孙,二千三百余方里版图,已归祖国,籍表台湾同胞拳拳之诚”。祭祀完毕,现场民众自发高呼"中华民族万岁",声震云霄。

致敬团的文化寻根之旅

在陕期间,致敬团参观了西安碑林、兵马俑等历史遗迹。在参观陕西省立图书馆时,林献堂特别查看了馆藏的《台湾府志》和《淡水厅志》。他在留言簿上写道:"见先人手泽,如晤亲人。台湾文化之根,永远深植于大陆。"

10月初,致敬团途经上海,向当地慈善机构捐赠了在南京、西安等地募集的款项。上海《大公报》报道称:这笔捐款将用于收容战争孤儿,台胞与祖国同胞共渡时艰,是真正的一家人。

在沪期间,致敬团成员还参观了商务印书馆。当看到书架上整齐排列的《四库全书》时,多位团员潸然泪下。李建兴对店员说:"日据时期,我们偷偷传阅这些禁书,如今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研读祖先的智慧了。"

致敬团于1946年10月5日返台,全程历时37天,基本完成了原定任务,可是,未能亲临黄帝陵祭拜,也在全体成员心中留下最深的遗憾。

2006年的重走之旅:跨越60年的圆梦之旅

物换星移六十载,昔人已逝志犹存。

六十年后,当年“台湾光复致敬团”的15名成员中的14位已经不在人世,唯一健在的只有当年致敬团28岁随团秘书、如今已88岁的林宪。

2006年,林宪经过多方奔走号召,联络原“台湾光复致敬团”的后人,重新组成谒陵团,林为恭之子林佾廷为团长;成员有林献堂的侄孙林光辉、丘逢甲侄孙女丘秀芷、陈逸松之女陈星吟、李建兴之孙李正伦等,共十九人。

9月12日,谒陵团一行赶赴距黄帝陵200里的耀州区,凭吊60年前致敬团遥祭黄陵时的遗迹,林宪讲述了当年的往事。

林宪讲述60年前的往事。香港共工社发

离开耀州区后,谒陵团一行抵达黄帝陵。

9月12日9时50分,取“九五之尊”之意,祭拜黄帝陵仪式正式开始。谒陵团全体成员向轩辕黄帝陵行祭拜礼,林佾廷宣读祭文:

原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谒黄帝陵团祭文

(2006年9月)

一九四五年十月,日寇败降,台岛重光,台民欢腾,复为衣冠。岛内贤达感于天恩祖德,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于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二日恭赴陕西省耀县遥祭民族先祖黄帝之陵,今已六十周年。近九旬老者林宪先生,目睹台湾现况,心以为忧,乃不辞病弱,遍访当年同行代表故旧之后裔,召集再组谒祭黄帝陵致敬代表团,以彰明千万台湾黎孑之血脉,警醒少数顽愚不肖之迷醉,由台湾飞渡海峡,于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二日亲抵中华民族远祖原乡,在黄帝陵前,遵典行礼,如仪祭拜,敬献祭辞,禀告圣祖,颂曰:

轩辕皇祖 我族发祥 领袖群雄 创奠家邦

驱敌辟土 万民安康 开物制造 文明滥觞

子孙贤能 民富国强 血脉藩衍 四夷羡仰

苗裔怀德 庙堂恒光 岁月无情 千载扬长

中华大国 不幸颓唐 晚清愚弱 列强虎狼

辱国丧权 赔款割壤 甲午惨败 台省沦丧

义不臣倭 台民悲壮 毁家纾难 热血卫乡

倭寇凶残 惨烈死伤 做中国人 家破人亡

国仇家恨 刻骨难忘 三代沦奴 痛断肝肠

天道好运 强虏败降 台民欢庆 归籍复疆

我辈父祖 感怀激昂 组团致敬 祭陵原乡

敬谨誓告 血胤其匡 六百余万 衣冠堂堂

慰我先祖 子孙无恙 而今而后 奋斗向上

民族团结 夷夏谨防 历史教训 永志心房

时光易逝 世变无常 日祸虽熄 兄弟阋墙

两岸分离 手足乖方 六十年前 美意落荒

在台后人 曷胜心伤 近来廿年 台独张狂

数典忘祖 为虎作伥 谋去中国 愚昧荒唐

中国民人 竟遭咒谤 乃继遗志 高举尚纲

二度组团 躬谒轩皇 以正邪蔽 以杜乖张

以崇远祖 以励忠良 苍天昊昊 秦陇莽莽

子孙在此 敬献心香 圣祖威灵 其浩其荡

垂听祝祷 怜佑殷望 两岸统一 台湾永光

来格来馨 尚飨

2006年9月12日祭陵仪式后全体合影。香港共工社发

勒石立碑 永志不忘

拜祭黄帝陵后,谒陵团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完成60年前先辈们的遗愿,立一个“祭黄帝陵碑”。这个延迟了一甲子的愿望,经过各方努力,终于在2006年9月12日上午11点实现了。

石碑正面刻着1946年“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全文。石碑背面:

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碑记

公元一九四五年,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台湾光复,回归祖国。次年,台湾全岛士绅代表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先至南京,又飞西安,拟前往黄陵,告祭轩辕始祖。至耀县,雨阻未克前行,就此遥祭黄帝陵,空留历史遗憾。

物换星移六十载,今原“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为完成先人遗志,弥补历史缺憾,承蒙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相助,再组团拜谒黄帝陵,重将当年祭黄帝陵文勒石刻碑,志于我民族始祖轩辕帝陵寝。并祝愿祖国早日和平统一,我族繁衍昌盛,以彰祖德。

原“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谒黄帝陵团

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二日

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香港共工社发

时任全国台联会长的梁国杨先生在揭碑仪式上发表讲话:“这一方延迟了60年才矗立起来的石碑,与香港和澳门回归纪念碑一起,作为台湾父老乡亲心愿的象征,拱卫着我们的共同祖先。同时也昭告世界和后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揭碑仪式后全体合影。香港共工社发

归途永续的赤子之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所说:“......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台湾光复致敬团祭祖是一段传奇的、跨越了一个甲子的接力活动,其所彰显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

两岸3565万抗日英烈的在天之灵,照亮了台湾2300万同胞回家的路。从1895年丘逢甲"拒倭守土"的呐喊,到1946年致敬团的深情告白,再到今天两岸同胞携手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无论海峡多宽,风雨多大,回家的路永远畅通。因为,这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心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

(以上相关史料将在2025年8月19日~23日在澳门向世人展出)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张宗真

供稿:中国台湾的文史工作者 、香港共工新闻社中国近代文史顾问钮则坚

编辑:熊馨缘

责编:董勇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李晓彤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 主办:共工新闻社新媒体中心

关注X(原推特)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