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抗战英雄: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散文)

◎荣光友

我与许多同龄人一样,从小就非常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喜欢看打日本鬼子的电影。每当看到李向阳、高传宝等抗日英雄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并且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我们就特别开心,特别解气。1953年5月,我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城郊边一个人口众多的工人家庭里,爸爸妈妈养育了大哥、二哥、姐姐、我和妹妹等五个子女。爸爸在一家木器厂工作,妈妈在农村务农,虽然收入不高,但好在稳定,维持简朴生活不成问题,我们感觉生活过得非常幸福。在我们小时候,因为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也没有电影院,如果想要看电影,只能在放映露天电影的时候才能有机会看到电影。

我们这里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常常安排在涌斯江边供人们集会的人民广场或是区文化馆的灯光球场等场地。每当听说要放电影,或者看见银幕挂起来的时候,人们早早地就拿着板凳、椅子等,抢占观影的良好位置。一般来说,人们还要安排家人守护着自己已经占领的“观影地盘”,防止失守。因为当时放映电影的机会不多,所以,每当电影放映时,每次都是人山人海,座无虚席。银幕的正面坐满了许许多多的观众,银幕的背面也挤满了因故迟来“看反光”的观众,即使是看反光,人们也目不转睛,乐在其中。观影的乐趣,电影的力量,真是一言难尽啊!

时至今日我还非常清楚地记得,我在露天电影场地里观看的第一部抗战电影是《平原游击队》。因该影片脍炙人口,所以后来我们又很多次地观看了该电影。

《平原游击队》是1955年上映的经典抗战电影,讲述了华北平原抗日军民机智勇敢抗击日寇的故事。1943年秋,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展开大规模“扫荡”。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带队牵制日军松井部队,保护根据地秘密存放的粮食。该影片故事精彩,人物鲜活,特别脍炙人口:为了保卫粮食、牵制日军,李向阳率队佯攻县城,迫使松井回防,却暗中分散队员发动群众埋粮、转移。当汉奸杨守业出卖情报时,李向阳故意暴露行踪引诱松井追击,同时派人炸毁敌军炮楼。影片结尾时,松井血洗村庄逼问粮食下落,李向阳设计伏击,最终击毙松井,带领抗日军民取得了胜利。《平原游击队》时刻提醒人们铭记历史,不忘日寇侵华的残酷暴行与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艰辛历程,激发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情怀,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环境。影片中的李向阳作为游击队长,他精于指挥,善于作战,具有临危不惧的胆量和气魄。他带领游击队员和李庄的群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打得敌人丢盔卸甲。李向阳一个普通的名字,却令日寇闻风丧胆,谈之色变。人们深深地被李向阳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所震撼。透过他的英雄壮举,让人们“充分看见”了“人民战争”光辉思想的伟大魅力。抗战英雄,令人敬仰!

说起抗战电影,我们不得不提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映的非常著名的《地雷战》和《地道战》,这两部电影被称为“民兵抗战教学片”,以真实战例为基础,将游击战术艺术化呈现。影片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战术,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如地雷的土法制作、能守能攻的地道网络的设计等),凸显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1962年上映的《地雷战》是一部经典的抗日电影,讲述了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利用地雷战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华北地区进行扫荡,烧杀抢掠,百姓深受其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赵家庄等村的民兵组成游击小组,利用地雷战术打击敌人。起初,民兵使用普通地雷,但日军工兵能轻易排除。后来,民兵发明了“绊雷”“子母雷”“连环雷”等多种地雷,使敌人防不胜防。村民积极配合民兵,妇女、老人、儿童都参与战斗,形成全民抗战局面。日军多次进攻失败,最终被地雷战战术击溃,根据地军民取得了胜利。影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活:民兵队长赵虎是地雷战的核心人物,不仅作战勇敢,还不断改进地雷战术,使日军束手无策。赵虎的英雄壮举充分展示了抗日军民的智慧和顽强精神;八路军干部雷主任沉稳老练、善于指挥、关心群众。他是党组织的代表,指导民兵正确运用游击战术,体现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女民兵玉兰勇敢坚强、心思细腻、善于配合、积极参战,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妇女的觉醒和贡献,令人点赞。《地雷战》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展现人民智慧的影片。它歌颂了中国人民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依靠智慧和团结战胜强敌的精神。影片中的地雷战术不仅是军事策略,更是人民战争的象征,体现了“全民抗战”的思想。该片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抗战电影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

1965年上映的故事片《地道战》讲述了抗战期间冀中根据地高家庄军民开展地道战,打击敌人的故事。该电影采用典型的“受挫-学习-创新-胜利”的“螺旋上升结构”,巧妙呈现了地道战术从雏形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初始阶段,高家庄民兵队长高传宝带领村民挖掘简单藏身洞,却在日军“扫荡”中损失惨重——老村长牺牲,地道被毁。这一惨痛教训促成了关键转折:他们从单打独斗转为接受八路军指导,将孤立的地洞发展为户户相连、村村相通的立体作战网络。当日军再次来袭时,神秘消失的村民、突然出现的枪口、屋顶投下的手榴弹,构成了令侵略者崩溃的噩梦场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地道功能的三次升级:从最初的“躲藏功能”到具备防御能力的“战斗功能”,最终演变为能主动设伏的“进攻功能”。灶台下的射击孔、马槽里的瞭望哨、水井中的隐蔽通道,这些充满民间智慧的创造,将日常生活空间转化为致命战场。当日军指挥官山田咆哮“狡猾的支那人”时,恰恰反衬出中国人民在压迫中迸发的惊人创造力。该影片非常成功地塑造了“草根式”抗战英雄的人物形象:高传宝从普通村民、质朴刚毅的农民战士成长为军事领袖,展现了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且地道战本身就是人民战争的隐喻,高传宝的成长象征“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他带领村民改造地道、以土办法对抗机械化日军,突出了“群众路线”的胜利。站在新时代回望,《地道战》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历史文献价值,更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永恒真理:真正的铜墙铁壁是觉醒了的人民。当《地道战》高清修复版影片在影院重映时,年轻观众仍会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术叫好,仍会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震撼。是的,经典影片,魅力无穷。

在“露天电影”时代,还有一部经典抗战电影让我们印象深刻难以忘怀,那就是《小兵张嘎》。《小兵张嘎》是根据徐光耀创作的一部抗战题材小说改编拍摄的,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华北白洋淀地区的少年张嘎在亲人被害后,加入八路军游击队,从一个顽皮莽撞的孩童成长为机智勇敢的小战士的故事。影片以儿童视角展现战争残酷,同时塑造了活泼勇敢的小英雄形象,成为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因保护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被日寇杀害,钟亮也被捕。嘎子决心为奶奶报仇并救出钟亮。嘎子带着钟亮给他制作的木枪,一路寻找游击队,途中误将游击队排长罗金保当作汉奸,闹出笑话,最终被带入队伍。嘎子因性格莽撞屡次犯错,但在战斗中逐渐学会纪律和策略。他用鞭炮扰乱敌人、配合游击队端掉鬼子炮楼,展现出机智勇敢……嘎子被抓进敌人据点后,他不断地给敌人制造麻烦、捣乱破坏,他还在关键时刻点燃了敌人据点内的炮楼,并协助游击队救出了钟亮……张嘎起初是个“野孩子”,爬树、打架、耍小聪明,但这也成为他执行任务的独特优势。张嘎勇敢倔强,面对敌人毫不畏惧,即使受伤也要完成任务,体现革命少年的血性。他从单纯报仇到理解“革命”的意义,从个人英雄主义到学会团队协作。自然,张嘎这一人物形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代表了抗战时期千千万万觉醒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少年儿童在战争中的觉醒与贡献。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继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们这个小城镇里也兴修了设施完善、观影效果极佳的电影院。小城镇里的人们也能有机会走进电影院观看自己心仪的电影了,这让人们非常开心。至今我还记得,就是从那时以后,我和许多同龄人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先后有幸在电影院里观看了《中华女儿》、《狼牙山五壮士》、《赵一曼》、《杨靖宇》等许多抗战电影。上述影片根据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改编,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电影《中华女儿》(又名《八女投江》)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1938年东北抗联时期,胡秀芝、冷云等八位女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与日伪军激战至弹尽粮绝,最终集体投江殉国的悲壮故事。该作品歌颂了八位女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该影片从女性视角出发,展现了战争年代女性的坚强与伟大。

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讲述了抗战时期在抗日战场上涌现出来的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的动人事迹。1941年,日本鬼子对我晋察冀边区进行疯狂“扫荡”。八路军为了掩护根据地群众安全转移,把主力调到外线打击敌人,派小部队在敌人的“扫荡”圈内牵制敌人。八路军某部战士马宝玉等五名战士在狼牙山英勇顽强地抗击了三千余名日军,掩护群众转移,完成了任务,保证了大部队更有力地打击敌人。最后,这五名英勇的战士,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面对祖国大地,高呼口号,跳下悬崖。狼牙山五壮士喊出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响彻银幕内外。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精神生生不息、亘古悠长!

电影《赵一曼》讲述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影片讲述了赵一曼在哈尔滨领导工人运动、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抗日联军会师、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他不幸被捕以及她被捕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感人故事。这部电影成功塑造了赵一曼这位“巾帼英雄”的光辉形象,使其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最感人的革命英雄形象之一,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成长。影片既展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仰,又表现了女性特有的柔情,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

电影《杨靖宇》以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杨靖宇将军的真实事迹为蓝本,讲述了他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率领抗联战士与日寇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故事。影片中的故事开始于1930年代的东北,日寇铁蹄践踏中国土地。杨靖宇受命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他带领战士们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多次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成为日寇的心腹大患。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寇加大对抗联的围剿力度。在叛徒出卖和极端严寒、饥饿的条件下,杨靖宇的部队伤亡惨重,补给断绝。影片着重展现了杨靖宇在最后的日子里,孤身一人与数百名日寇周旋五天五夜的壮烈场景。最终,这位钢铁战士壮烈殉国,年仅35岁。抗战烈士,永垂不朽!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抗战期间,我们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在困境中坚持、抗争。最终打败了疯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胜利。抗战电影故事片作为一种对历史的正面书写,通过生动的银幕形象与富有意味的叙述表达,重现了壮阔的战争图景、塑造了一批英雄群像,实现了宣传革命、巩固政权、歌颂英雄、鼓舞人民的话语权威,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主峰阵地,达到了思想灌输与娱乐元素的水乳交融,呈现出一种雄浑激越而又乐观向上的整体印象。

无论是《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地道战》中的高传宝、还是《赵一曼》中的赵一曼、《杨靖宇》中的杨靖宇,当然还有许许多多部抗战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的音容笑貌都深深地走进了几代人的内心。人们在生活中感受着电影的真实,在电影中体会着生命的甘苦。那是英雄希冀的光影回声,那是英雄崇拜的纯真脉动。如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我和同学们在观看有关电影以后,积极书写读后感或影评,表达学英雄、见行动、向上向善的心愿。后来我的同学们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后,积极上进,奋力拼搏,大多成为了有关单位、公司的骨干力量……英雄的激励,电影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观看抗战电影,弘扬抗战精神。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来说,我们要牢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要向李向阳、高传宝、赵一曼、杨靖宇等抗战英雄学习,阔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拼搏,发奋图强,让我们的人生之旅变得更有意义,朝气蓬勃神采飞扬!

本文正文字数约4850字           

2025年8月18日

作者简介:

荣光友,男,汉族,195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1971年被招工到五通桥盐厂工作,1974年参军,在西北某军区部队服兵役,退伍后,先后在峨眉山盐化集团、和邦集团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成人教育大学文化,2013年6月退休。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有关报刊杂志。最近几年,先后在《北京文学》《望月文学》《沫水》《成都商报》等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60多篇。现为《望月文学》特约作家。